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要求。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够有效链接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各环节,为构建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耦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关键支撑。加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创新对于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具的应用者、新质创新主体的培育者、更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开拓者,是引领、驱动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跃升的重要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能发挥策源功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促进高质量科技供给。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层面的创新组织,其构建聚焦国家层面科技创新整体布局;与其他创新主体相比,更能准确识别并着力解决深刻影响国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核心科技问题,并将主要资源部署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前沿及颠覆性技术突破等方面;以有组织科研推进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创新,能提供较大科研驱动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
二是能聚焦经济竞争、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解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新型举国体制效能的必然要求,其各创新主体可立足自身在创新链中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加快人才、资金、知识、数据、信息等创新要素集聚,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统筹协调,既各自发挥潜力又相互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能发挥创新增长极作用,成为资源汇聚、跨界融合的网络枢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区域重要科技创新主体,具有科技创新引领性作用和策源功能;可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链接和融合地域禀赋特色,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优质创新资源整合者、科技发展前沿“瞭望塔”、企业创新动力加速器、科技创新网络关键枢纽等多重功能;引领区域各创新主体,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相支持、联动发展,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现阶段,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尚存在体系化协同不足、多元战略科技力量主体间耦合松散、新质创新主体对创新链的嵌入程度不高、创新活动碎片化等问题;尚未形成全局视野下的创新链整合,各参与主体之间有待建立稳定、明确的价值生产机制和利益分配方式,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动性不足。此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各方力量在激发要素活力、促进有效协同上,仍需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区域创新要素布局。
全力抓好重大任务和关键措施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不断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探索基于数智化、场景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范式。
一是强化使命牵引,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高质量科技供给策源能力。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健全研用一体的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完善与科研机构使命定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有组织科研和基础研究创新策源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集聚,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进一步对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二是聚焦重大战略布局,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强化央地协同联动,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区域科技力量、产业科技力量协同,构建高效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特色,构建面向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型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体制机制,推动区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人才政策互用互认,技术市场互联互通。
三是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市场需求发现、集成创新开展、组织平台建设的优势,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一批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平台,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等。围绕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及未来场景需求,强化科技领军企业与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形成跨学科、跨单位的协同创新机制。
四是把握科研范式变革机遇,深化有利于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的资源配置、科研组织管理、协同创新、要素流动等机制改革。优化有利于场景驱动、数智驱动的有组织创新管理模式、资源保障机制,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构建全要素一体化配置的创新服务体系。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建立健全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按市场贡献评价的机制。加快数据交易全生命周期的制度建设,推进科技成果和数据要素产业化。积极培育拉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消费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原文链接: